摘下銷量“開門紅”后,上汽集團轉型升級后勁十足
對于身處激烈市場競爭之中的中國車企來說,能否取得2025年的"開門紅",顯然是不容有失的必答題。
上汽集團3月2日公布,2月份整車批售29.5萬輛,同比大漲41.9%,環比增長11.7%;今年1-2月累計批售55.9萬輛,同比增長23.5%,終端累計交付65.9萬輛。
取得"開門紅"后,上汽集團產銷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尤其是新能源車和海外市場表現亮眼。同時,從技術創新到業務梳理,從海外布局到攜手華為、做大"朋友圈",上汽集團加快轉型、后勁十足的發展態勢已呼之欲出。
多路并舉,共創新格局
在備受矚目的新能源車賽道,上汽2月銷售8.6萬輛,同比增長41.3%,環比增長41.0%,1-2月累計銷售14.7萬輛,同比增長17.5%。在海外市場,上汽2月銷售6.8萬輛,同比增長18.4%,1-2月累計銷售13.7萬輛,同比增長12.6%。值得一提的是,上汽新能源車在海外延續強勢表現,1-2月累計銷售2.7萬輛,同比增長60%。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此前表示,2025年將堅定發展信心,加快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頭部智駕方案、固態電池等創新技術在上汽自主及合資品牌車型上的落地,奮力實現銷量反彈、經營企穩的工作目標。
自去年11月以來,上汽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重組"大乘用車板塊"并初見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2月上汽乘用車銷售4.6萬輛,同比增長38.5%,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更是同比大漲114.7%,奮力開拓"上汽行,皆上乘"的自主品牌發展新局面。其中,上汽大通銷售1.4萬輛,同比增長24%;上汽通用五菱銷售12.8萬輛,同比增長70.7%。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延續筑底回穩勢頭,上汽大眾銷售6.3萬輛,市場表現穩健,上汽通用銷售3.2萬輛,同比增長133.6%,經營持續改善。
在技術領域,基于"場景創造價值、軟件定義汽車、數據決定體驗"的理念,上汽集團率先實現固態電池、全棧3.0智能車解決方案、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平臺(VMC)等行業領先技術的量產裝車,并深入推進"算法+軟件+芯片"的協同開發,以及AI大模型等新技術的上車應用。
合縱連橫做大"朋友圈"
半個月前,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在上汽集團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部高級別負責人的共同見證下,雙方宣布,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共同為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化出行體驗,新一波"軟硬結合"的產品攻勢已初現端倪。
當坊間還在熱議"什么才是智能汽車的靈魂"時,上汽集團與華為的此次牽手,卻顯示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模式創新。
官方消息顯示,雙方將共同探索智能汽車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路徑,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汽車產品。
事實上,隨著智能汽車產業鏈日益成熟,其技術創新點早已不局限于拿自動駕駛炫技那么簡單,而是一條涵蓋了芯片、軟件、智能硬件架構甚至AI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個學科的綜合性賽道。這意味著,要與華為等合作伙伴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車企必須要具備強大的供應鏈自研自產能力。
要知道,上汽不僅在整車技術研發、生產工藝、質量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豐富的自研自產零部件產業,如零束、延鋒、聯合電子、華域汽車等,均為中國零部件產業中的佼佼者。
而說到商業模式創新,移動出行和服務、金融、國際經營均是上汽集團深耕多年的賽道。從國內的大街小巷到東南亞、歐洲、大洋洲等海外市場,上汽集團數十年來為海內外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的汽車產品與服務。足以成為新品牌健康增長的肥沃土壤。
一方面,華為近年來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駕控、軟件定義汽車等領域,為消費者帶來了極致智慧出行體驗;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年領跑全國的產銷規模,上汽集團新車制造成本等多個領域均具備獨特優勢,從旗下合資、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積累的用戶口碑,到拓展海外市場的全產業鏈布局,上汽有能力為新品牌提供全面賦能。
正如上汽集團產品定義所說,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既要有"強勁的心"和"智慧的腦",也要有"健壯的身"。這意味著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一招鮮吃遍天",只有既能堅持自主創新、樹立核心競爭優勢,又能積極做大朋友圈的企業,才能率先完成破局。
如果說2025年前兩個月的"開門紅",吹響了上汽集團重塑市場格局的"沖鋒號"。那么與華為官宣深度合作,則折射出上汽集團務實開放和強大的轉型魄力。一邊整合、梳理旗下各業務板塊,一邊積極做大"朋友圈",對于志在領跑的上汽集團來說,2025年的征程或許比以往都更加值得期待。